当前位置: 首页 > 资讯 > 正文

今热点:回到童年 追到民间(创作者谈)

来源:人民网-人民日报    时间:2023-06-02 10:44:08

渔翁身披蓑衣,划动木船迤逦前行,河道两岸桃花盛开,落英缤纷,青山蔼蔼。这是绘本《桃花源的故事》中的一页。它来自陶渊明的散文《桃花源记》,“日本图画书之父”松居直改编后,我配画完成。

我喜欢乡村,喜欢自然。回想50余年来的绘本创作经历,我如渔翁般徜徉于自然与生活的河流,一路画,一路借“桃之夭夭,灼灼其华”的光亮寻找心中的“桃花源”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中国传统文化滋养艺术创作

1972年,我开始绘画创作,彩色连环画《贺胡子》与《三色圆珠笔》获得《红领巾》优秀作品二等奖。36岁那一年,我成为童书编辑。因为喜欢为孩子画画,工作虽忙,我也没有放下画笔。1993年,我创作的绘本《宝儿》获得布拉迪斯拉发国际儿童图书展金苹果奖,主人公“宝儿”及其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风格,受到国际绘本界的认可与喜爱。

《宝儿》以《聊斋志异》中的《贾儿》为蓝本,讲述了聪明勇敢的宝儿保护母亲的故事。为更适合孩子阅读,我冲淡原作的志怪传奇色彩,融入自己对生活的理解。《宝儿》的绘画风格大红大绿,夸张变形,对比强烈,吸收了民间艺术的养分,有鲜明的个性。此前,我已创作完成《晒龙袍的六月六》等绘本,对于如何转化吸收、重新诠释民间故事,有了一些积淀和感悟。我热爱民间文化。从小,外婆就给我们唱童谣、讲故事,这些代代相传的故事包含着朴素的道理,润物无声地给了我美学和哲学启蒙。写写画画时,我总会想到外婆;找力量、寻灵感时,就回到童年、追到民间。

《桃花源的故事》描绘了诗意的田园生活,画风明媚亲切。中国农耕文明历史悠久,数千年来,人们习惯于“日之夕矣,羊牛下来”的生活,生命节奏、心理节奏与自然同一。我画《桃花源的故事》,就是为了展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图景。我曾在湖南省太湖乡生活过6年,对乡村充满感情。春种秋收,让我真切理解“汗滴禾下土”的分量。时光过滤掉苦,留下的是甘甜。《桃花源的故事》既是理想的,也是现实的,我将难以忘却的事物和感情安置于图画,希望展现土地的芳香、农耕的美好,呈现质朴自然、自信自足的精神之美,希望读到绘本的孩子们能对“桃花源”及其他一切美好事物充满热望。

“桃花源”及其文化内涵和精神象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。《桃花源记》《诗经》《楚辞》多美啊,我们的绘本作者要热爱中国传统文化,寻找源头,找到质朴清洁的东西,力透纸背地画进童书,艺术地呈现出来。孩子对优秀传统文化感兴趣,对艺术感兴趣,我们的未来就会更有希望。

图画的世界是由视觉语言展示的世界,它烘云托月般呈现内容蕴含的精神世界。2014年,《花木兰》获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年度图书(绘本)奖。2022年,我获得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“特别贡献奖”。我的艺术创作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,受益于中国民间艺术,这些荣誉是对我的褒奖,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致敬。如果说《桃花源记》《木兰诗》是皎洁月光,那么,希望我的绘本能够成为一个标识,或一个手势,引领读者更用心注意天边的那轮明月——中国优秀传统文化。

让绘本艺术成为文化交流的轩窗

越是民族的,越是世界的,我们要有文化自信,在全球化中抓住自己民族的根。2002年,《桃花源的故事》由日本福音馆出版,翌年,入选日本小学国语教材。松居直曾对我说,中国文化有力量。《桃花源记》很早就被翻译到日本。从记事起,他就看到父亲每逢3月便在家中挂起桃花盛开的山水画,画中一条小舟逆流而上。父亲告诉他,这幅画叫《武陵桃源》。松居直中学三年级时,课本里出现了《桃花源记》,从此,“桃花源”便成为他的向往之所。

1995年,松居直出资设立了中国儿童图画书“小松树奖”,我编辑的绘本获得全部4个奖项,因此与他结识,并告诉他:“你梦寐以求的桃花源就在湖南啊!”前往湖南省桃源县的桃花源后,他向我发出创作邀请。经过5年时间精心打磨,《桃花源的故事》完成创作出版,插画原作在日本巡回展出,我亦应邀参加开幕式,切实感受到当地读者对绘本的由衷喜爱。绘本作者要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力量,把它融入作品,既能体现中国人的思想,又不是说教,用优秀作品打动海外读者。

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参加国际童书展时,由于不懂外语,我与外国艺术家很难进行语言交流,就拿作品给他们看,彼此产生了情感的交集、思想的共鸣。绘本中的图画反映出创作者的艺术趣味、心灵追求与修养品格,如鸟儿鸣叫,无需语言也能理解欣赏。

图画直接产生审美,艺术的美能够打动人、笼罩人,令外国人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,吸引他们去喜欢、去研究。因此,我们的绘本创作应该是艺术的,要能“带”出中国文化最优质的部分;我们的绘本创作要更蓬勃,当优秀作品占到一定比例时,就会形成浓厚氛围,中国文化就能被海外读者更好地“看见”。

绘本创作要呈现最美、最好的事物,将高雅趣味和高尚情感艺术地传递给孩子。放眼国内外优秀绘本作品,往往蕴含了哲学思想与人生思考。正如德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米切尔·恩德所说:“我是为了我心中的这个孩子,也是为了我们所有人,才讲我的故事。”在我眼中,孩子是“小先生”,他们最精彩、最可爱,教会我好多好多。不要用成年人的审美去“绑架”孩子,不要居高临下,要创作出超越年龄界限的优秀作品,这是绘本作者应有的创作自觉。

我很喜欢“漫天风雪得梅心”这句诗:梅花在风雪中绽放,自是一种风骨,自有一份凛冽。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写照,也是我希望达到的人生境界。中国传统文化之高妙,皓首穷经,我也无法完全参透,但我愿尽己所能,借手中画笔,与孩子、与海外读者在美好的文化传统中相遇相知,期待“悠然心会,妙处难与君说”的心灵沟通。同时,我也希望中国的绘本同行,能够站在文化的高度,具有国际的视野,博采众家之长,以久久为功的心态,把最好的作品献给童年。

打开一本书,应如打开一扇窗,看到窗外的世界,让阳光照进来,让风吹进来,滋润我们的心灵。通过绘本艺术创作,让中国与世界更好地联通,这是多么美好的风景。

(作者为中国绘本画家,本报记者王佳可采访整理)

《 人民日报 》( 2023年06月02日 17 版)

X 关闭

最近更新

Copyright ©  2015-2023 京津冀字画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京ICP备2022022245号-12   联系邮箱:434 922 62 @qq.com